当前位置:首页 > 全球呼叫中心 > 正文

中华民国与台湾:两个称谓背后的历史演变,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中华民国与台湾:两个称谓背后的历史演变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华民国与台湾:两个称谓背后的历史演变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  1. 台湾以前叫什么名字?
  2. 台湾被改名前叫什么?
  3. 台湾又称?

台湾以前叫什么名字

先秦时,称台湾为“瀛洲”。

秦灭汉兴,称台湾为“东瀛”。 三国时,又称台湾为“夷洲”。

中华民国与台湾:两个称谓背后的历史演变,
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隋唐至宋朝时,称台湾为“流求”。

元朝时,又称台湾为“琉球”。

明朝初叶,称台湾为“东番”;商船横渡海峡时,习惯上以台湾北部高山为辨别方向的标记,因山势如罩鸡之笼,故又称“鸡笼”。

中华民国与台湾:两个称谓背后的历史演变,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渔民们常在台湾西部港口修船补网,称港口为“魍湾”,后来泛指台湾。

明朝中叶,台湾又有了“大湾”、“大员”、“台员”之称。 福建沿海人民又称之为“埋冤”。因为在开发台湾过程中,不少大陆人民或遇风浪葬身鱼腹,或水土不服客死他乡,“其状其惨,故以‘埋冤’名之”+见清施鸿保《闽杂记》,。以上四个名称与闽南土语“台湾”的读音相同,故称之。 明朝万历年间,因台湾“地形如弯弓,浮海如平台”,遂称之为“台湾”。 1662年2月1日,民族英雄郑成功打败了盘踞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,次年改台湾为“东都”。

后来,其子郑经又改“东都”为“东宁”。

中华民国与台湾:两个称谓背后的历史演变,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“台湾”名称来自于南台湾原住民族西拉雅族的台窝湾社 (Taioan/Taivoan),此名称位置即现今台南安平地区附近一带,荷兰人来台时便以此称呼台湾,并随***以音译转写为汉字“大员”、“大苑”、“台员”、“大湾”或“台窝湾”等名称,最后在清治时期演变成以北京官话发音的“台湾”留名直到现在。

台湾荷兰统治时期台湾被称作“Taivoan(大员)”,但明郑时期舍弃荷治时期使用的“大员”名称,将台湾称为“东都”(郑成功在位时代)、“东宁”(郑经在位时代)。纳入清朝版图后,清朝改以“台湾”设置台湾府,“台湾”遂成为此岛屿的称呼。除此之外,台湾亦有“宝岛”、“鲲岛”、“蓬莱”、“福尔摩沙”、“福摩萨”、“高砂”等别称。台湾又被称为“福尔摩沙”。在1950年代前是欧洲国家对台湾的主要称呼。欧洲亦因此曾长期称台湾海峡为福尔摩沙海峡。

春秋战国时期称台湾为“岛夷”;秦朝称“瀛州”;三国时期称“夷洲”; 隋朝至元朝称“流求”。 明朝中期以后民间对台湾的称呼很多,如“鸡笼”(指台湾北部)、“北港”(台湾西部沿海的通称)、“大员”、“台员”、“台窝湾”(指今台南安平地区附近),官方称为“东番”。郑成功改称“东都”,后郑经改为“东宁”。 清朝更名为“台湾”,并设置台湾府,隶属于福建省,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。

台湾被改名前叫什么?

秦朝称台湾为“瀛州”,三国时期称为“夷州”,隋代改为“流求”,宋朝称“毗舍耶”,明初又叫做“东番”,后来则有“鸡笼山”、“北港”、“笨港”、“台湾窝”等诸种称谓。直到明代万历年间,才开始有“台湾”之称。

先秦时,称台湾为“瀛洲”;秦灭汉兴,称台湾为“东瀛”;三国时,又称台湾为“夷洲”;隋唐至宋朝时,称台湾为“流求”;元朝时,又称台湾为“琉球”。

“台湾”一名源于台湾南部少数民族“台窝湾”社的社名,意为滨海之地,开发台湾的福建省移民依闽南语将此名译写为“大员”“台员”“大湾”等,后定名为“台湾”。

台湾又称?

历史上宝岛台湾的别称:蓬莱、贷舆、员峤、瀛洲、岛夷、夷洲(三国)——流求(隋唐)——琉球(元)——小琉球(明)——台湾(清)三国:230年卫温去夷洲隋朝:隋炀帝派人去流求元朝:称琉球,设澎湖巡检司进行管理1624年,荷兰殖民者***1662年,郑成功***清朝:1683年施琅平台湾,清朝进驻台湾;1684年设台湾府,隶属福建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华民国与台湾:两个称谓背后的历史演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中华民国与台湾:两个称谓背后的历史演变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
最新文章

收缩